同心表面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同心電鍍廠,始創于1971年,原為昆山城北機電站的一個鍍硬烙小作坊。1976年劃歸同心村后,在昆太路736號建廠并命名為昆山同心電鍍廠,廠長由同心村生產隊長胡文元兼任。主要從事民用水龍頭、啤酒瓶扳手等裝飾性鍍鉻業務。到1978年,職工逐步發展到30余人,電鍍業務也有了明顯的增加,除了門鎖、銅鉸鏈、插銷、銅窗鉤等小五金鍍鎳、鍍銅外,還鍍大件如大型裝潢配件、機械零件等,并接到了蘇州長城電扇廠的升降桿、網罩等電扇零件的銅鎳鉻加工訂單。
1984年,昆山市政府自費設立經濟開發園區,1989年國務院又批準昆山撤縣建市,在園區經濟的帶動下,昆山逐漸形成了IT、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和民生用品等主導產業。為配合昆山工業的快速發展,1989年以來,企業從單一的鍍鋅、鍍鉻工藝電鍍加工,先后研究開發了鍍錫、鍍金、鍍銀、三元含金等電鍍工藝。1990年還先后投資500萬元,創建了工廠化驗室、實驗室及品質檢測室,配備了先進、齊全的分析檢測設備,如光譜分析儀,X射線測厚儀,高低溫試驗箱等,從而打破了電鍍檢測憑經驗的做法。大大提高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有效性,為產品質量的穩定和提升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從而滿足了昆山各工業企業的需求。1994年,同心電鍍廠實現了全年電鍍銷售1400萬元,鍍種基本齊全(金、銀、鋅、銅、錫、鎳、鉻及相關金屬等)。加工產品以電子元器件、精密五金為主。
1996年同心電鍍廠實行了公司轉制,由村辦集體企業轉制為股份制企業,從而使企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公司每年投入約600萬元,逐步更新了電鍍設備,還在各主要工藝控制點,安裝了自動添加設備和工作控制監視網絡。
1998年是同心電鍍廠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年,考慮工廠的長久發展,出資買了工廠所在地的30畝土地所有權,隨后又增資購買原廠北部20多畝土地進行廠房的擴建。同年,還在電鍍行業中率先取得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使企業在同行中、客戶中的地位顯著提高,企業的質量意識和管理水平也有著明顯的改善。與此同時,同心電鍍廠通過對市場動態情況的分析,確定了以民用五金行業為起點,以裝飾電鍍表面處理為基礎,開始轉移到電子元器件鍍錫或錫鉛含金、電腦接插件電鍍銅鎳或鎳、PC和PRC印刷線路板電鍍鎳金或錫、連續端子電鍍金或銀、濾波器鋁合金壓鑄件鍍銀或錫、通用器件電鍍三元合金及化學鎳等七大類產品的配套服務。在時任總經理張梅生親自帶領他的技術團隊,經過多年的不斷摸索,終于不負有心人,開發出了光亮鍍錫工藝等一系列與電子產品電鍍和配套的新工藝,使企業在電子、電腦及印刷電鍍板上獨具特色,并能為日本、歐美、以及港臺公司提供優良的服務。為以高科技產品為對象的電鍍作出了貢獻。全光亮鍍錫工藝的研究于1991年被江蘇省政府授予科技進步四等獎;鉛錫合金電鍍工藝研究于1995年也被江蘇省政府授予科技進步四等獎。因此,張梅生本人于1994年被江蘇省計劃經濟委員會授予江蘇省優秀科技開發(設計)獎,1995年被江蘇省鄉鎮企業管理局授予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年被共青團江蘇青年聯合會授予江蘇省優秀青年科技創業獎。1998年被中國表面工程協會電鍍分會授予全國優秀廠長。1999年被團中央,國家科技部授予全國農業青年星火帶頭標兵。1999年,工廠電鍍銷售已超過了8000萬元。
隨著企業的快速發展,原昆太路的廠區已經無法適應,同心電鍍廠緊抓昆山市新技術開發區的機遇,工廠在開發區紫竹路購買了120畝左右的土地置換建造新廠。為了能使同心永續經營及政府的要求,低賠償遷址,當初同心在資金極為緊缺的情況下將本廠這片土地購置下來建廠房,使得一個嶄新的現代化工廠展現在世人眼前,并在同行業及客戶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并得到股東大會的一致同意,贊賞。實踐證明通過努力,工廠已展現給大家一個無限的希望。
2004年6月18號昆山市同心電鍍廠新廠奠基,工廠更名為昆山同心表面科技有限公司,由此展開了同心科技發展的新篇章。2005年工廠一期廠房建成,廠房面積35000平方米,辦公面積7000平方米,同年開始設計裝修。2006年工廠完成搬遷。2006年11月11日,成功舉辦了“同心表面科技有限公司新廠落成及三十周年慶典”活動,到會的領導客戶及朋友給予高度評價,一致認為建成投產后同心科技一定成為電鍍業界佼佼者。這一高度評價是對同心工廠極大的鼓舞和鞭策,對同心工廠提出了更高的期待。至此,一家專業型的電鍍加工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130畝地廠房,2006年完成產值3億元。
2007年昆山市工業總值突破4000億元,其中33.7%來自高新技術企業。全市電子信息類的項目累計達到900多個,投資總額超過120億美元,擁有年產4000萬臺筆記本電腦和2000萬臺數碼相機的生產能力。同心科技在此環境下,2007年完成產值3.8億元,其中鍍錫業務占全國加工總量的65%,5項新工藝獲江蘇省、蘇州市科技進步獎。同心表面科技堅持“內抓管理增效益,外抓機遇求發展”的經營戰略,牢牢把握安全為先的原則,年內實現了安全生產三個一百天,無重大安全事故記錄,被授予“蘇州市安全生產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牢牢把握成本領先原則積極拓展市場,繼續保持了“昆山市玉山鎮納稅大戶”“蘇州市重合同守信用單位”榮譽稱號;牢牢把握管理爭先原則,順利通過了ISO14001審查,實現清潔生產,并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經過全公司上下的不懈努力。實現了既定的目標,企業得到快速成長。
2008年新建二期廠房12300平方米,同年在玉山開發區玉城南路丁涇路口又購買了10畝地塊,并建10000平方米的新工廠,現已完工并全部交付使用。經歷了2008年嚴峻的考驗后,同心科技不僅在生產經營方面取得了實在的成果,更為可貴的是,企業管理正在朝著精細化方向不斷邁進,工作機制和方式方法不斷完善,并努力適應了金屬市場的變動趨勢,在應對困難、抵御風險方面積累了成功的經驗。
2012年在巴城東盛路新購40畝地,建設了1.9萬平米廠房。
2013年同富6層大樓完成建設,投入運營。
2014年至年末同心固定資產投資總超過4.5億元。
如今的總部工廠,環境宜人,綠化喬、灌、花、草相結合,常綠植物占到植物總數的58%以上。除生產建筑物占地外,所有空地全部實現綠化,綠化覆蓋率達到50%以上,形成了繞樓綠化帶,構建出了心曠神怡的辦公環境。
同心表面科技有限公司近4年的持續快速發展靠的是科學管理,誠實守信,技術創新和集團化經營。企業要發展,主要靠人才,1990年以來,同心電鍍廠率先與上海輕工業學院進行院企合作,長期聘請經驗豐富、技術高超的教師到廠里來培訓員工,傳授理論知識和先進工藝,還委派管理人員到國外一些大公司參觀考察及選送到寧波健峰學院深造等方式,傳授掌握先進的管理技術。公司將誠實守信理念落實到企業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在企業內部形成一個守信的環境,而守信已成為員工的自覺行為,人人都是恪守誠信者,誠信贏得了客戶的信任,誠信使企業結交了更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如1994年香港隆堂福與同心廠成功合作并組建了同隆電鍍有限公司,其前提就是以誠信為合作的基礎,而保證品質、按期交貨則是企業誠信最重要的表現。多年來,同心電鍍廠不斷研究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使工廠形成了不斷創新進取的格局,1989年以來,企業先后研發了鍍錫、鍍金、鍍銀、三元合金等近20多種電鍍工藝,不斷滿足市場的發展需求。作為環保應用技術的無鉛鍍錫、無六價鉻鋅鈍化和無氰電鍍等工藝,早在2002年就著手研發和試用,自制研發的無氰鍍銅工藝已在企業內部用于生產,鍍后品質經檢驗完全符合客戶要求。企業成功研制的鍍錫、鍍鎳光亮劑新材料也都應用生產,每年為企業節約成本300多萬元。同心的“科技”含量不僅體現在產品工藝、工裝設備上,公司自1999年始就組織計算機人才開發電鍍企業配套的ERP管理程序,把生產、財務、銷售、工程技術、采購等各個子系統結合成一個一體化的系統,各子系統在同一的數據環境下工作。這樣,ERP就成為整個企業的一個通訊系統,通過準確和及時的信息傳遞,把大家的精力集中在同一個方向上,以工作流程的觀點和方式來運營和管理企業,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此外同心科技還一直以發展電鍍主業為基礎,依賴租賃合作,參股等形式,去擴大其表面處理集團化的發展,已在上海和北京開設了三個電鍍分廠。在昆山又合作組建了昆山同益電子有限公司、昆山同盛設備制造有限公司、昆山同成化工有限公司、昆山同鈺電子有限公司。通過資本的有效運營,企業還逐步形成了集團式的競爭優勢,在最大限度上實現了資本增值,為不久的將來,組建同心科技集團奠定了基礎。同心表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梅生把誠信經營、科學管理、技術創新和集團化發展概括為同心發展之路的四大法寶。
作為污染大戶的電鍍企業,同心科技一直爭當行業三廢治理和清潔生產的排頭兵。早在1987年,同心電鍍廠就在蘇州市環境保護創“三好”(即組織落實好、環境管理好、污染治理好)活動中,被評為電鍍行業的第三名。1998年12月投資200多萬元改造了一套先進的廢水治理設備,采取了化學沉淀、氣霧法等多種治理技術,還用活性炭處理廢水使其化學耗氧量(COD)的含量大大降低。公司組建三廢處理車間和化驗室,落實三廢治理責任制。多年來經蘇州市環保部門歷次抽查,廢水排放全部符合國家一級標準。公司還于2006年底前取得了ISO14001環保體系的認證。2013年在太湖流域電鍍企業環保整治中,公司投資3000多萬元,更新了多條電鍍生產線,對電鍍車間實施了防滲、防漏、防腐處理,干濕分離,所有電鍍生線底部做了3PP托盤,部分自動線還在周邊增加了一道廢水收集托盤系統,廢氣和危廢固物等均按照整治要求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目前正抓緊整改的收尾,通過整改,公司的環保工作將在原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昆山同心表面科技有限公司,五廠一辦公樓(涵蓋紫竹路工廠,玉城南路工廠,東盛路工廠,漢浦路工廠,開貴路工廠,蕭林路辦公大樓)從單一自我積累向資源整合、規劃式發展轉型,實現表面加工業經營收效益,資本運作增效益,管理執行創效益,不斷提高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了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